人民網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高奕楠)建設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是新時期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載體,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標,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人民健康聯合多家機構共同舉辦“健康中國人”系列圓桌論壇。3月15日下午,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醫療機構的6位嘉賓相聚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共同就“健康城市的探索與實踐”進行深入討論。
打造百姓認可的特色健康城市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控局局長毛群安表示,在健康城市的建設中,要抓準特色進行建設,因地制宜搞好自選動作,建設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鎮作為示范。健康城市建設不能僅靠衛生部門一家努力,要真正將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要想科學評價開展健康城市建設的效果,還需要了解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每個城市的自然稟賦不同,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采取一些獨具特色的方式方法建設健康城市。比如張家口圍繞籌備冬奧會促進人們參與冰雪運動,并計劃未來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冰雪運動觀光旅游和健身城市。”
中美互聯醫院管理股份公司董事長袁仁杰指出,想要打造好健康城市,就需要考慮獨特性。他建議健康城市建設要“量身定做”城市建設方案。要以市場的需求為主導,做好城市定位,并將高科技的力量融入到健康城市的建設中來。
全國人大代表、柳州市人民醫院外科住培基地副主任吳剛則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健康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只有滿足市民需求,從城市規劃建設到管理運行的各個方面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能夠保障廣大市民健康生活、工作的城市才是健康城市。”吳剛稱。
制定與時俱進的健康城市評價標準
健康城市建設得好不好,怎么來評價?毛群安介紹說,目前的評價指標體系就是圍繞著健康城市建設,希望引導各個城市在改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健康服務包括普及健康文化方面,滿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實現城市建設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要發揮政府部門、社會以及個人的合力,來共同應對城市化發展中的健康問題。
“健康城市的標準永遠在發展和完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立明看來,健康城市建設要讓生活在健康城市里的人群從出生到離世,生命的所有過程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衛生保健服務;通過健全社會制度保障,例如養老制度、保險制度、社保制度等,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擁有安全感;要構建健康的政策環境、生態環境和交通環境。
張家口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吳向陽表示,張家口市已將健康放在城市發展的優先戰略地位,樹立大健康觀念,制定了《張家口市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任務分工》,把建設健康張家口作為提升城市形象、服務奧運賽事、改善城市環境、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納入了議事日程。
提高特殊群體的健康服務可及性
“建設健康城市,要努力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減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丁潔教授非常關注兒科醫生的缺口問題。她建議要讓好醫院、好醫生、好醫療資源發揮更多的作用。社會要給予兒科醫生應有的理解和尊重,各級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兒科的床位數、兒科醫生的數量制定補助政策,同時,發揮基層家庭醫生的作用,把兒童的健康管理做起來。
除了兒童群體,丁潔還特別關注罕見病人群。她指出,罕見病的特點是難治愈和終身性,這給家庭和個人帶來非常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建議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建立罕見病醫療保障機制,解決罕見病用藥的問題、藥物的費用問題和社會捐助的問題,讓每一個罕見病患者得到和其他疾病患者同樣質量和同樣機會的診治。
同時,由于罕見病診治上相對比較難,希望醫療衛生部門劃定一些罕見病定點醫院。如果一個人疑似得了罕見病,他就能知道該去什么醫院、什么科室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