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很重要的人體器官。俗話說“十胃九病”,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胃不夠堅強。平時飲食不規律,偶爾大吃大喝,都難免導致有時候胃不舒服。《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日常飲食入口后,需受納于胃腑,再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用以滋養人體的臟腑、經絡以及四肢百骸。胃氣充足,則人體吃得好、能吸收,身體健康程度高;如果胃氣受損,五谷不能消化,身體會越來越消瘦,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就可能出現各種疾病。
一般來說,大家也都有這個常識:再重的病,只要還能吃飯,就是胃氣未竭,預后就好,只要積極治療,就有向愈的可能。如果胃氣衰敗,飲食不入,預后就非常不好了。
養胃不對,努力白費
很多人養胃時就關注兩個字“暖”和“軟”,認為有胃病就該吃溫暖的、易于消化的食物。可是,有人胃痛,吃了熱食后反而更嚴重了,這是為什么?其實,這就是您沒有分清寒熱!
01 胃寒需暖
中醫看胃病,大約90%都是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熱量,胃中無火,就無法腐熟食物,胃脘冷痛、腹瀉、胃口差、消化不良、反胃、嘔吐等癥狀就會出現。長此以往,寒氣會不斷損傷胃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非但容易導致胃病頻發,還可能因此造成營養不良、體弱多病。
02 胃熱需涼
胃火不足會出現胃寒,胃火過亢則會出現胃熱。胃熱的患者經常有饑餓感,總覺得吃不飽,俗話稱為“慌飯”,中醫稱為“消谷善饑”。胃熱是炎癥的催化劑,急性酒精性胃炎、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習慣性便秘等患者多有胃熱。長期胃熱不消、炎癥頻發,對胃黏膜損害很大,有幾率誘發粘膜上皮細胞癌變。
養胃護胃怎么做
胃病素有“三分治,七分養”的說法,養胃氣、預防調理才是首選之策——
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饑餓,少吃粗糙、刺激性強的食物。
細嚼慢咽:讓唾液與食物充分攪拌,從而幫助消化,可以對胃黏膜產生保護作用。
早起一杯溫開水:起來緩慢喝一杯溫開水,一來可以喚醒脾胃,二來可以溫養脾胃的陽氣。
飯后走一走:飯后1小時平靜地散散步,可以給胃消化食物起到“助攻”作用,給胃減輕工作量。
推拿按摩:運動不便者,飯后或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60~90圈,然后再雙手按摩放松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