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一到夏季,身上就會長出小紅疙瘩,尤其是臀部、會陰部、腋下以及面部、脖子、背部等處。比毛囊炎程度更重,紅腫和疼痛也更為明顯,這就是——癤子。
很多人認為癤子是“上火”所致,事實上,癤的誘發因素包括高溫環境、多汗、衛生習慣不佳等。現代醫學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等都可能導致本病。
中醫認為,癤的形成多因內郁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毒蘊蒸肌膚導致。如果短時間內皮膚反復出現多個癤,常常提示免疫力明顯下降。普通癤腫一般一周左右就能自愈,較小的膿腫會自行破潰,排膿后炎癥消退。大家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外敷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等。長了癤子后,最好不要隨便擠。尤其是長在面部“危險三角區”的癤子,如被擠壓或挑破,易引起顱內感染,有較高的死亡率。此外,擠壓癤子還可能使膿毒旁竄,發生蔓延,會形成范圍更大的瘡癤。
預防癤子,應注意以下四方面
①注意個人衛生
平常要勤洗澡、勤理發、勤換衣,尤其是夏秋季節。出汗之后必須等到汗出凈后,再用溫水清洗,不要用冷水。
②注意飲食忌口
平素易有口黏、口苦、大便黏滯等癥狀的濕熱體質者,應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膩食物,以免助熱生濕。
③夏秋適當食寒
夏季或初秋可適當吃些平和、偏寒涼的食物,如由各種蔬果發酵而成的酵素食品、瓜類、豆類以清解暑熱,避免體內陽熱偏盛。
④治療原發病證
有消渴病、脾虛濕盛證等病證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證,以免變生癤。